連云港的秋總帶著山海饋贈的清冽,當北固山的晨霧裹著菊香漫過海岸線,當海州古城的青石板上落滿欒樹的金屑,重陽便踩著這抹秋意,悄悄撞進了港城人的生活里。
清晨的云臺山麓最是熱鬧。老人們穿著素色的薄外套,手里攥著竹杖,一步一緩地往山頂挪。石階旁的野菊開得正盛,黃的、白的,綴在青灰色的巖石間,像撒了一把碎金。有相熟的老人遇見了,便笑著遞上一塊剛買的重陽糕,“嘗嘗?城南張家鋪子的,棗泥餡兒的最甜!” 糕體松軟,咬一口滿是糯米的綿密,混著棗香在舌尖散開,暖了胃也暖了心。年輕人則背著雙肩包,牽著家里的長輩,時不時停下來指著遠處的海面:“您看,那就是連島!今天天氣好,能看見漁船呢!” 海風順著山脊吹過來,帶著咸濕的氣息,拂過老人鬢角的白發,也拂動了山間的茱萸枝 —— 有人早早就采了茱萸,編成小小的香囊,掛在孩子的衣襟上,“避災辟邪,圖個吉利。”
待到日頭漸高,海州古城的街巷里便飄起了海鮮的香氣。重陽節的港城,餐桌上總少不了剛上岸的海貨。清蒸梭子蟹的鮮、爆炒文蛤的辣、蘿卜燒帶魚的醇,熱氣騰騰地擺了滿桌。兒女們圍著老人坐下,一邊給老人剝蟹肉,一邊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:“以前重陽節哪有這么多好吃的?頂多煮碗玉米粥,蒸個窩窩頭。現在好了,你們孝順,我這老太婆也能跟著享享福。” 老人說著,眼角笑出了皺紋,手里卻不忘把剝好的蝦肉放進孫輩碗里。窗外的陽光透過木格窗,落在青花瓷碗上,映得湯汁里的蔥花愈發翠綠。
午后的西雙湖是賞菊的好去處。千畝菊園里,“金獅狂舞”“紫霞漫天”“白雪公主” 等品種的菊花競相綻放,紅的似火,粉的如霞,白的像雪,鋪成一片五彩斑斕的花海。老人們坐在湖邊的石凳上,手里拿著放大鏡,仔細端詳著菊花的花瓣,偶爾和身邊的老伴兒小聲議論:“這株‘墨菊’真好,顏色正,花瓣也厚實。” 孩子們則在花叢間奔跑,手里拿著風車,笑聲隨著風飄得很遠。有攝影愛好者扛著相機,對著菊花不停按下快門,想把這秋日的美好定格下來。湖邊的亭子里,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,拉著二胡,唱著淮海戲,“秋風起,重陽到,家家戶戶樂陶陶……” 悠揚的曲調在湖面蕩漾,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聆聽。
傍晚時分,夕陽把海面染成了橘紅色。老人們坐在自家的陽臺上,手里捧著一杯溫熱的菊花茶,看著遠處的漁船緩緩歸港。兒女們收拾完餐桌,端來一盆熱水,給老人泡泡腳。“媽,您今天登山累了吧?泡泡腳解解乏。” 熱水漫過腳踝,暖意順著腳底往上涌,老人舒服地嘆了口氣,“有你們在身邊,比啥都好。”
連云港的重陽,沒有濃墨重彩的喧囂,卻有著山海間最質樸的溫情。它藏在登山時的攙扶里,藏在餐桌前的關懷里,藏在賞菊時的笑語里,更藏在每一個港城人對長輩的孝心與牽掛里。當夜色漸濃,萬家燈火點亮港城的街巷,這份重陽的溫暖,也便融進了每一個平凡而幸福的港城家庭里,歲歲年年,不曾消散。
李陽子